相声圈里可真是风云变幻,有的人拼着“名”,就敢拼个你死我活;也有人为了“利”,师徒之间都能翻脸成仇。
而于谦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说,既没有站在哪边,也没当那个“带头的”。
其实,看起来没被江湖牵扯的于谦,反倒才是真正能掀起波澜的主角。
回到2000年那会儿,郭德纲的搭档突然缺席,于谦被临时叫上去“撑场面”。两个人之前根本没有搭过档,却在台上配合得天衣无缝,火花四溅。只用一个眼神,就知道对方要扔什么包袱,默契得不得了。
正是这次意外的合作,开启了相声界最长久的黄金搭档传奇。
起初,于谦并没有完全死心塌地地跟着郭德纲一起闯荡江湖,除了他在体制内的特殊身份外,最主要的是他没有那份雄心壮志。直到两人搭档演出的第四年,于谦才离开逐渐走下坡路的曲艺团,加入了德云社。
不得不说,于谦的加盟为德云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原本靠王慧变卖首饰才能勉强维持的德云社,慢慢地变得人满为患,一票难求。“郭德纲于谦”这两个名字合在一起,简直成了德云社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虽然有了金字招牌,德云社的发展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,遇到几次危机时,于谦都能屡次展示出令人佩服的调和才干。
2010年,“反三俗”运动直接针对郭德纲。面对业内的批评,於谦在台上随意地说了一句:“你很三俗嘛——但我喜欢。”这句话既缓解了紧张气氛,又表达了对搭档的支持态度。
2012年,德云社遇到了一场更大的麻烦。徒弟李鹤彪打了记者,李菁和何云伟接连离开,曹云金更是在公众面前演了一出“反水”。大家都以为于谦也会趁乱离开,可他却当着众人的面说:“只要郭德纲没让我走,我永远不会退出德云社。”
更让人佩服的是,虽然他一直站在郭德纲这边,但于谦并没有跟主流圈彻底划清界限。他一边维护郭德纲的面子,另一方面还能紧握着主流圈的人脉关系。这种身在局中心怀外界的态度,实际上也展现出他处理人际关系的小聪明。
等到德云社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,郭德纲也变成了每天收入颇丰的掌门人。面对不断涌来的名气和财富,郭德纲认真说:“给于谦一些股份吧。”要是放在别人身上,这说不定是梦寐以求的身份象征和财产保障,可对于谦来说,却变成了一种“枷锁”。
得知道于谦从小就像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,家境不仅优越,还给了他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。不管他是想上树捉鸟还是想拜师学艺,只要他一个念头,家里人都能帮他实现。
除了不缺钱之外,他的“拒绝”更多是因为他那不同凡响的“视野”。
回想当年,李菁、曹云金这些人纷纷离开郭德纲,原因无非还是“钱”。毕竟,哪怕关系再好、交情再深,也比不过一个“利”字,就算是父子般的师徒情谊也难免受影响。
不如干脆当个甩手掌柜,只拿一份没有争议的死工资,免得以后因为利益分配不清闹得脸红脖子粗。一方面,这样还能留出自己的自由空间打拼生计;另一方面,也省得踩到那些“前车之鉴”的坑。
事实证明,于谦的决定没出差错,虽然对外人看起来,他放弃股份像是吃了亏,但实际上,他得到的比股份还要丰富得多。
最开始郭德纲对于谦可是挺敬重的,毕竟没有股份的束缚,两人和德云社也只算是打工关系。不过,在这看似老板和员工的关系里,其实还藏着一种相对平等。于谦不在郭德纲的控制范围内,所以老郭也没法“操纵”他。再加上谦作为“郭德纲唯一的捧哏”,那可就完全不可替代,郭德纲得对他格外尊重才行。
毕竟在“七分逗三分捧”的搭档关系中,于谦反而是那位更离不开的角色。
另外一个收获就是于谦一直坚持追求的生活方式。众所周知,于谦兴趣广泛,从拍电影到开马场,只要感兴趣,他随时可以请假一段时间,去忙自己的事。没有股东压力,于谦也不用时刻担心德云社的收入,这样一来,他就能专注于相声,保持自己最纯粹的爱好。
最后的收获就是和郭德纲二十五年还能保持当初的关系,这里面可是有点门道。老话说“穷生奸计,富长良心”,郭德纲出身普通,没少吃苦,所以养成了比较敏感、容易记仇的脾气。而于谦一辈子没什么大苦头熬过,所以他理解不了郭德纲那些“报复”的心思。
可是,常言道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这两人一直在相声舞台上默契十足,也各自在生活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。郭德纲那些江湖恩怨,于谦压根不参与。于谦追求的生活方式,郭德纲也不需要插手。在这种绝妙的默契加上适度的自由中,两人才能一再带来精彩的表演。
写在最后:
于谦的处世之道不是沉溺于圆滑,而是极其通达。他就像站在相声圈的高处,洞察了名利场的虚幻:德云社的股份再值钱,也比不上自己名下的二十套房子实在;而站队争宠的光彩,也比不上和老同学一块排相声剧那么快乐。
相声圈里聪明的人不少,可是真正看得透、活得清楚的,恐怕也就他一个。
翔云优配-互联网股票配资-配资网官网网站-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