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强国建设·委员说
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20周年,从理念提出到实践深化,2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。
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能力的时代新人,是教育回应国家战略、顺应人民期盼的必然要求。本期民生·教育版继续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与一线教育实践者,共同探讨如何让环保理念融入育人实践,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教育根基。
——编者
全国政协委员、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:
由“纸上山水”到“脚下山河”
将“知行合一”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追求
本报记者 朱英杰
展开剩余87%发挥教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先导性、基础性作用
人民政协报:请您基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教育者、学者和实践者的身份,谈一谈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。
宋青:今年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(以下简称“两山”理念)提出20周年。“两山”理念内涵极其丰富,既有深刻的理论价值,更有深远的实践意义。知而不行是为空,行而不知是为盲。建设美丽中国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需要我们具备“学以致用”到“用以治学”的协同能力和集成优势,需要由实践到理论的研判和由理论到实践的检验,“两山”理念所蕴含的精髓要义必然需要“知行合一”的坚守和践行。
“知行合一”是打开“两山”转化的金钥匙,由“纸上山水”到“脚下山河”的行动升华,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、先导性作用。到高校工作前我长期在业务一线,深切感受到,以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性引领生态文明教育变革,探索环境教育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,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道“必答题”。
“知易行难”,解决“知而不行”和“行而不知”的问题,彰显着教育的力量。对接国家战略需求,需要从课堂到社会,积极推动环境教育创新,构建全域教育场景,破解教育普及难点,面向新质生产力,强化产教融合,实现人才培养变革,以教育之力持续拓展“两山”转化通道。
人民政协报:您谈到要特别发挥教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先导性、基础性作用,这一点具体要怎么去理解?
宋青:教育是生态文明的“基因工程”,教育的先导性在于它主动塑造未来,定义何为发展、何为美好生活,如同灯塔,以理念革新和科技突破定义绿色发展新范式。教育的基础性在于它默默编织社会文化的底层代码,如同根系,以人才培育与文化浸润筑牢生态文明社会根基。让环境保护从口号变为行动,通过教育唤醒的生态公民意识,是实现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最为深厚的土壤。教育在践行“两山”理念中所兼具的先导性引领和基础性支撑双重作用,不仅体现在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层面,更渗透于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与文化塑造的全过程。
比如,我所关注的“双碳”目标下的“两山”实践。2009年我有幸成为“江苏省购买碳汇第一人”,当时大家对碳、碳汇、碳达峰、碳中和不太了解,后来,我们建成了苏州首个巾帼“碳汇林”,创新义务植树形式,倡导低碳植树理念,增强全社会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意识。
从不被了解到被高度关注,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,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速、质量不断提升的进程,离不开教育的深度参与。让社会拥有向绿色未来转身的支点,教育,尤其是高等教育,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。高等教育要通过前瞻布局与创新探索,成为提供思想、科技与政策的先导,破解“知行脱节”,弥合区域差距,深化产教融合。通过系统性育人工程,持而不懈久久为功,夯实“两山”转化之基,成为赋能“绿水青山”永续增值的“绿色驱动器”。
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和探索工作
人民政协报:您认为要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?
宋青:在我看来,以教育之力拓展“两山”转化通道,需要构建“理念—知识—能力—实践”四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体系,要做好“破、立、行”三篇文章。
要破解环境教育“悬浮症”。对接绿色转型前沿需求,打破专业壁垒,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学科重构,建立“生态+”课程群,如“环境科学+经济学”培养碳交易人才,“生态学+大数据”培育智慧环保工程师。将“两山”理念融入课程思政,开设《生态伦理学》《绿色发展与政策》等通识必修课。
要确立“知行共生”的培养模式。用制度创新激活育人范式,强化实践赋能,通过场景化教学、项目制实训深化产教融合,打通“人才—产业”闭环,探索人才定制化有效路径,实现入学即入职、毕业即上岗,推进校企协同育人,构建“知行合一”人才培养链。
要构建价值铸魂的“行动生态”。让生态意识扎根现实肌理,积极探索“思政+实践”的育人模式,开设“环境类专业大思政课”,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实践案例纳入教学,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,培养兼具理工“硬技术”和人文“软实力”的复合型人才,赋能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高校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人才的核心逻辑在于:以绿色理念重塑育人初心,以产业需求定义能力坐标,以真实场景激活知识转化。通过课程重构打破学科孤岛,依托产教融合弥合“知行”鸿沟,借助文化浸润培育生态基因,才能锻造出既懂“绿水青山”守护之道、又通“金山银山”转化之术的新时代建设者。
人民政协报:所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,很多人文学科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宋青:这是肯定的。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,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要在学生心底播种下一颗“绿色”的种子,当技术手段划定生态保护的“物理边界”,人文学科则编织出情感认同的纽带、伦理自觉的罗盘、文化传承的基因。人文学科在践行“两山”理念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价值引领、文化传承、伦理建构与社会动员的深层作用,是生态治理从技术修复升维至文明重塑的关键支撑,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价值。
人民政协报:基于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情况,您认为还有哪些工作是当前一定要着力开展的?
宋青:在我看来,培养“知行合一”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,空间广阔,高校大有可为,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。当然,培养“知行合一”型人才,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,需要我们的老师突破传统“知识传授者”角色,向“价值引领者—实践赋能者—跨界协作者”三位一体转型。
在价值观层面要成为生态理念的“深度内化者”,在能力结构层面要成为知行转化的“双能驱动者”,在教学创新层面要成为场景化课程的“设计师”,在社会联结层面要成为多元协同的“生态圈构建者”,在发展机制层面要成为持续进化的“终身学习者”。现在,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推动教师到职能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挂职,切实推进政产学研商协同联动,让“知行合一”从教育理想变为现实风景,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,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。
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,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和探索工作,要在构建“理念—场景—技术—制度”四维融合的创新体系上多下功夫,要破解“认知脱节、参与不足、持续性弱”等一系列痛点。在理念创新方面,要重构教育价值坐标,将生态教育升维为文明转型教育,推进跨学科知识重组,实现从“环境问题”到“文明重塑”的跃迁;在场景革命层面,要让教育在自然与社会现场发生,其中教育场景的创新是重中之重;在技术赋能层面,要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新生态,元宇宙生态实验室、AI个性化学习伴侣、区块链行为激励等都极具探索价值;在制度突破层面,要构建可持续教育生态圈,实现多元主体协同、动态评价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的走深走实、落细落实。
构建“美美与共”的文明新形态
人民政协报:了解到您有着非常多元的学科学习成长经历,这对您后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新体会?
宋青:是的,我个人专业涵盖了法学、管理学、农学、生态学等多个领域,复合型学术背景让我更为深刻地认识到,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,把“知行合一”作为生态文明教育核心追求的重要性。美丽中国建设应该是“内外兼修”的美,本质上看,应该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、物质空间与社会治理、硬实力与软价值的辩证统一之“美”。这种“美”,不仅要求山河焕颜的“外在形貌”,更追求发展方式、制度文明、文化基因的“内在革新”。“外修生态颜值”重塑人与自然共生的物质基础,“内铸文明基因”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,需要破解单一治理藩篱,构建“美美与共”的文明新形态。
实现“内外兼修”之美是文明境界的镜像,当余村竹海随风起伏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植被覆盖率的提升,更是村民从“卖石头”到“卖风景”的发展观蜕变,是走向生态文明的集体觉醒。
人民政协报:您怎么理解生态文明建设、生态文明教育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?
宋青:生态文明建设、生态文明教育与人类生活三者构成了“目标—路径—载体”的共生循环体,建设是文明的“筋骨”,教育是文明的“血脉”,生活是文明的“肌理”,它们以人为核心相互嵌套,推动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。
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生活重构“生存基底”,生态文明教育为文明转型锻造“主体力量”,人类生活则是文明建设的“终极尺度”和教育的“核心场景”,三者如同生态系统的“生产者—分解者—受益者”,共同维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循环。守护地球家园,“内外兼修”的美丽中国,“天人合一”的东方生态文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
责编:朱英杰
制作:王 慧
审核:贺春兰
发布于:北京市翔云优配-互联网股票配资-配资网官网网站-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